当前位置:湖南红色培训-湖南红色文化

湖南:红色潇湘培热土 伟人故里绽新颜

       编者按:70年披荆斩棘,70年风雨兼程。今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将迎来70周年华诞。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全国人民锐意进取、自强不息,一路砥砺前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中国的每一寸土地上,70年的岁月都留下了动人的历史印记,每座城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故事。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人民网策划推出“跨越70年·中国的故事”系列报道,记者通过视频、图片、文字记录下各地70年间的发展变化,以小见大,展现国家蒸蒸日上的幸福生活图景,在生动的历史变迁中感受新中国奋进的磅礴力量。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荆州南境,秦汉古城,枕南岭,接洞庭,三湘大地亘古千年。
       湖南,中国革命的发源地之一,当年红军的革命根据地,拥有平江、浏阳两大将军县,共涌现将军202人。开国领袖毛泽东,开国元帅彭德怀、贺龙、罗荣桓,十名开国大将湖南也占据六席之多。
       70年的时间里,湖南始终传承着红色血脉,大力推进革命教育、实行改革创新,努力实现脱贫攻坚,这片曾在新中国成立时功不可没的热土,正以新的姿态,立足于新时代。

教育热土韶山市 培育时代新青年

 左图为上世纪七十年代的韶山冲,右图为今日韶山冲。
左图为上世纪七十年代的韶山冲,右图为今日韶山冲。赵勇摄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韶山冲,湖南省韶山市的一座小村庄,却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巍巍韶峰,青松翠柏。炎炎夏日依然挡不住人们缅怀毛泽东主席的脚步。
       毛主席故居,山水相依,自然天成。故居前等候参观的游客排成了“长龙”。人群中,来自贵阳市的老党员蒋宇华掏出一张自己1972年来韶山时照的黑白照片。一晃47年过去了,照片中意气风发的青年如今已是满头白发。
       “我今年75岁了,早就想再来毛主席的家乡看看,今天终于如愿了。”蒋宇华激动地说。“变化可真是天翻地覆。”
左图为上世纪90年代末的韶山城区,右图为现在的韶山城区
        左图为上世纪90年代末的韶山城区,右图为现在的韶山城区。莫正德摄

       1972年,蒋宇华初到韶山,当时还是旧称的韶山区。从贵阳到韶山,需要乘坐火车,再转乘汽车,换步行,历时一天有余。彼时的韶山,革命纪念地和风景旅游区的性质都未确定,对外开放的范围也远不如现在大。
       “那时候没有导游,我们都是只在故居看看,缅怀下毛主席。”蒋宇华回忆,第一次来韶山,他带了一天的干粮,韶山没有餐馆,住招待所还得单位开介绍信。
“现在不同了,一天的时间逛不完。”蒋宇华告诉记者,他一大早就来到毛主席故居排队参观,然后去毛泽东广场、毛泽东同志纪念馆、韶山烈士陵园,等下还要尝下“毛氏红烧肉”,“时间很赶的,年纪大了,我得慢慢看,今晚就住在这里了。”
 左图为1968年韶山毛泽东青年塑像台建成之初,右图为毛泽东青年塑像公园及周边街景。
左图为1968年韶山毛泽东青年塑像台建成之初,右图为毛泽东青年塑像公园及周边街景。莫正德摄
 
       “快过来向毛爷爷鞠躬敬礼!”在不远处的广场上,来自湖北仙桃的邱小平,把正在一旁欢快奔跑的6岁的儿子叫到毛主席铜像前,深深鞠躬。前几天,她和姐姐相约,陪着父母、带着小孩一共8个人,自驾来韶山瞻仰参观。
       “现在交通方便了,人多就自驾,人少可以坐高铁过来。”从湖北仙桃到韶山,400公里左右的距离,自驾不过4个小时左右。
       离景区不远处的韶山南站,在2014年就已开通。2017年,韶山南站日均客流量1300人次,高峰期最多可达7000人次。
       邱小平说,她以前就来过韶山,平时也经常跟孩子讲关于毛主席的故事,“这是第一次带着他来现场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没想到现在这里的红色教育基地这么多了,孩子们很喜欢看,也给他的人生上了一堂生动的早期教育课。”
       在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展厅,邱小平一家参观得格外仔细,红军长征、西安事变、抗日战争、开国大典……他们一家紧紧跟着纪念馆里的讲解员,生怕漏掉了一点,还不时停下来小声交流,并告诉孩子其中的历史细节。
       “接下来准备带孩子去看看毛主席回韶山开展革命运动旧址和他曾经就读过的私塾遗址,晚上还买了大型实景演出《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的门票。”邱小平介绍,孩子还小,这次尽量选的是他们看得懂、有兴趣的参观路线,等他们大一点再来感受更加厚重的红色文化。
       不仅来韶山进行红色教育的散客多了,很多企事业单位的党日活动首选地也都定在韶山。
 左图为韶山60年代火车站,右图为2014年12月通车的沪昆高铁韶山南站
 左图为韶山60年代火车站,右图为2014年12月通车的沪昆高铁韶山南站。莫正德摄

       “我们从昆明过来的,9个小时的高铁,虽然党日活动时间还有一天,但受益匪浅。”张女士在云南一家文化公司上班,这次单位组织16名党员来韶山开展主题党日活动,虽然路上花了将近一天时间,但他们还是觉得这次行程很值。
      “我们党员能在毛主席故居上一堂生动的党课,感觉很神圣。”张女士告诉记者,他们利用一天的时间,参观了毛主席故居、毛泽东同志纪念馆、中共韶山特别支部党史陈列馆,集中组织学习了党章,支部书记讲党课……行程满满,收获也满满。
       近年来,韶山充分利用这些红色景点的教育功能,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打造了《毛泽建烈士的故事》《毛泽东回乡》等一批极具感染力的现场教学课,以及“向毛泽东学人格魅力”“毛泽东的勤政为民作风”“毛泽东的廉洁自律风范”“毛泽东的调查研究方法”等20多个精品主修课程,每年培训学员近10万人。

创新热土长沙县 滋育乡村振兴新动能

       从韶山向北行车百余公里,便来到长沙市长沙县开慧镇葛家山村。这座以杨开慧烈士命名的乡镇,在94年前的春天,诞生了湖南首个农村党支部——中共清泰支部,有“长沙革命的摇篮”之称。
       从开慧镇收费站下高速,便是葛家山村。就是在这个小山村,掀起了湖南“包干到户”的潮流。
       1979年,长沙县开慧公社竹山大队张家塝生产队(现为葛家山村)马上要开始“双抢”(指农村夏天抢收庄稼、抢种庄稼),由于生产队当时人少田多,每年“双抢”都落后。为了改变这个局面,几个队委聚在一起开会。“要不要像广州一样,‘包干到户’?”“搞!”当晚,大家一致同意,分田到户,村里每户1亩4分田。
       那一年,张家塝生产队“双抢”终于赶上了别人,村民家里也第一次有了余粮。
       看着张家塝的生产搞得风风火火,旁边的生产队坐不住了,纷纷开始实行“包干到户”。就这样,一个小山村的变革,在全省刮起了新风潮。
       “这些年,大家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沿着贯通的村级公路和高速,当年决定“包干到户”的队委之一向志武把儿子和女儿都送入了大学,二人毕业后又双双在央企找到了不错的工作。稻田里的收获,以及改革开放后在村里开的第一家商店,让向志武的日子过得很富足。
       现在的葛家山村,近百公里的水泥路,延伸到了2000余户村民家门口。
       “以前可不是这样。”现年78岁的向志武告诉记者,葛家山村地处长沙县最南边,在上个世纪,村民出门全靠走,脚下全是泥巴路,“鸡鸣三县”的区位优势,在彼时根本得不到体现。
       几十年前,村民如果想去县城,得经过6铺近百里,来回就是一昼夜。那时候如果村里有年轻人考上长沙的大学,提前两天就得出发往学校赶。
       穷则思变。看着别的乡村都慢慢发展起来,“要想富先修路”的思路在葛家山村的干部心里越来越明晰。
       2013年开始,当地村支两委采用“以奖代扶”的方式,发动当地村民进行道路硬化,自行将公路铺到了每家每户。
       “以前一天的路程,现在开车半小时就到了,方便得很。”葛家山村党总支书记汤长顺乐呵呵地说道,通过和企业合作,现在村里的集体经济每年都超过了百万元。
       城市在发展,古老的乡村也已蜕变成新的模样,沿线绿树成荫、花香扑鼻,漂亮的小洋楼掩映于青山绿水之间。长沙县委网信办供图
       而与之相近的锡福村,近年来的变化也是翻天覆地。
       “山清水不秀,到处猪粪臭,遍地是垃圾,吃水也发愁。”这首多年前村里人调侃的顺口溜里的场景,早已成为历史。
       开慧镇党委书记叶照君告诉记者,以前的锡福村,村容环境差,年轻人都外出打工,留守在村里的就是“三八”“六一”“九九”部队,年轻人都不愿留在家里。“2008年,县里提出农村环境治理,锡福村的书记主动请缨,从他们开始试点,变化也从那时开始了。”
       “想着养猪不卫生,我就花了8万多块钱,把以前养猪的地方装修成了民宿,屋前屋后都做了绿化,2个多月的时间,就赚了2万多块钱。”今年58岁的村民彭正祥很庆幸当时自己的决定。
       彭正祥是村里第一批将养猪房改造成民宿的,虽然当时要投那么多钱,心里也是没底,但想着钱反正是花在自己房里,而且也想改变家里苍蝇满天飞、猪粪到处臭的环境,一咬牙,第一个开始“旧房改造”。
       2015年10月8日,彭正祥的民宿开始试营业,五间房一下就订满了,到了节假日更是供不应求。邻居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纷纷开始改造自己的房子,整理自己的庭院。
       “以前家里人都在外面打工,不仅家里顾不上,每年收入也只有3万块左右,现在不仅可以顾家,年收入上了10万块,这种好日子谁不喜欢。”彭正祥打心里欢喜。
       不同于县城之南的原生态之美,县城之北的黄花镇的工业发展也是一派欣欣向荣。
       长沙黄花国际机场已成为中国区域性国际航空枢纽机场,跻身“全球机场百强”。长沙县委网信办供图
       “不临海,不沿边,走向世界靠蓝天。”依托长沙黄花国际机场,2017年5月9日,长沙临空经济示范区获批成立,成为全国第七个、中部第一个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
       在加拿大海域,渔民结束捕捞后,携带沉甸甸的海产上岸。成千上万只大龙虾在当地经过脱水、冷藏处理后,跨越太平洋,3到4天,就能到达湖南省长沙县,并在这里开始前往全国各地的旅程。
       “现在仅波士顿龙虾的供应,就已经占据全国75%的市场。”年年有鱼集团生产运营总监陈亚泉表示,借助长沙的临空经济,公司趁势腾空。
       近年来,长沙县经济飞速发展。2018年,长沙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09.3亿元,比上年增长9.6%,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4.2万元,挺进全国百强县五强。

扶贫热土桑植县 孕育攻坚强动力

       去桑植不易,湖南省122个县(市、区),桑植曾一度是唯一的“三无县”——无国道公路、无铁路、无高速公路。
       居桑植不易,地处武陵山脉北系,西山地南侧,境内山峦重叠,地形复杂,产业难以发展。
       沿长沙县往西北400公里,就到了湘西北边陲之地桑植县,张家界“西大门”,贺龙元帅故里,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大革命时期,桑植10万多的总人口里,就有5万多人先后参加红军、游击队、赤卫队,先后有5000多人载入革命烈士名录。
 桑植县
 桑植县,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桑植县委宣传部供图
       桑植,张家界全市目前唯一没有实现摘帽的贫困县,也是国家武陵山片区扶贫开发重点县,共有贫困村124个(其中深度贫困村38个),建档立卡贫困户29380户,贫困对象多、贫困范围广、贫困程度深,脱贫成本相对较高,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在官地坪镇富平村平头界片区,村民多年来饱受出行难困扰。
       “过去,住在平头界,病了发愁,丰收也高兴不起来。”富平村党支部书记周树勋回忆,山上台地耕作区成片,却少有农户耕种。空手下山,一趟就是两个多小时,农作物丰收也运不下去。
       遇到村民生病,只能让几个青壮劳力抬着去镇上的医院。脚踩崎岖的山路,即便是山里的汉子,也得小心翼翼走上几个小时。
       家住大山,脱贫的出路,还是得在山里找。
       信奉红军精神的平头界村民,决心开出一条出山的坦途。两任村支书,200多名村民,10年的肩挑背扛,终是修通一条毛坯路。
       路修好了,脱贫的突破口也打开了。村民们播下农作物,静待丰收时节,一年的收成终于可以送下山。
       然而,路还是太窄。
       “革命干到底,修路也不能停。”借助政府建设“四好农村路”的惠民政策,周树勋和村民们再次扛起锄头,挑起担子,拓宽路基。
       2019年4月,一条4.5米宽的水泥路铺在了大山中,效果自然不言而喻:大型挖掘机开上山,为全村平整出1100多亩耕地;大卡车直达田间地头,甜玉米的种植面积扩大到了400多亩。
       路通了,地平了,村民的生活也过得有滋有味。赶早收获的农产品,当天就能登上长沙的蔬菜批发市场的货架。
       自2014年以来,桑植全县投资超7.6亿元,完成建制村和自然村公路通畅任务967.7公里、窄路加宽393公里,86个退出贫困村完成公路建设424公里。
       “媳妇快起来,门口挂盏灯。照在大路上,同志好行军……”海拔1000多米的佛叶山上,逶迤小径见证当年红军足迹,一首《门口挂盏灯》的民歌传唱至今。
       路通了,曾经的“红军歌”如今也变成了“迎客歌”。
       从桑植西出口下高速,不过几分钟,就可抵达刘家坪白族乡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2017年底贯通的刘洪公路,造就了这条桑植红色旅游的经典线路。
       据统计,今年一季度,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的参观人数超过2.3万人。
       “南昌起义后,贺龙回到家乡,尽管三千子弟八人还,可不过旬月,又有数千名儿女加入红军。长征行前,他再次回到老家。”刘家坪白族乡党委书记龚召君介绍,以此为契机,桑植县委党校联合纪念馆、两地乡政府及红色教育培训基地推出“重走长征路”主题活动。
       贺龙故里的名声持续升温,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线路附近的村庄也迎来了致富的好时机。受益最大的,自然是公路中点的新阳村。
桑植作为贺龙元帅的故乡
 桑植作为贺龙元帅的故乡,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桑植县委宣传部供图

       新阳村将古色古香的传统民居改造成为“红军灶”,成为游客驻足歇脚的新去处,村集体收入也因此每年增收10万元。
       桑植深厚的革命传统,激发出脱贫攻坚的动力。
       “截止到2018年底,桑植县已累计出列贫困村86个,建档立卡人口由100375人减少到20602人,累计减少贫困人口79773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24.5%降到目前的4.93%。
       从韶山,到长沙县,再到桑植,新时代的湖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三湘大地处处“旧貌换新颜”。
       70年来,湖南坚持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实现了从经济落后向经济十强的大跃升。经济规模不断壮大。GDP总量从1952年的27.81亿元跃升到2018年的3.64万亿元,年均增速8%,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十。
       从贫困落后到全面小康,从百废待兴到百业兴旺,从内陆封闭到创新开放,从温饱不足到人民幸福,湖南用70年时间,完成了从革命老区到内陆强省的跨越,在新时代发展的浪潮中激荡出绚丽的红色浪花。

本网站主营全国各地红色培训红色拓展红色旅游、会议接待等业务,合作咨询电话:13319335555
原文链接:/Culture/history/409.html